"川藏公路险,最险在通麦。"
出林芝市波密县城,沿318国道继续向西跋涉,老司机米玛开始给记者打"预防针"。
"比怒江72道拐还险?"
怒江72道拐也是进藏必经之路,山顶到山脚垂直落差超过1500米,绕山盘旋而下的惊险令记者印象深刻。
"不一样。"米玛耸耸肩,"过72道拐靠的是小心和经验,而过通麦,只能听天由命。"
掏出手机一搜,可不是,5年前的老照片里,一条狭窄的土石路,夹在陡坡峭壁和深峡湍流间,无怪"天险"之名。
"最要命的,通麦沿线雪山河流遍布,山体土质疏松、泥石流塌方落石频发,技术再好也得看运气!"
不过1小时,2016年建成、如飞虹般横跨易贡藏布江的通麦特大桥已在眼前。
下车,四顾,不禁有些"失望":通麦天险,何险之有?
平坦宽阔的柏油公路,靠山一侧有防落石铁丝网、挡墙、排水边沟"保驾",靠江一侧有水泥护栏墩"护航",与老照片里的"天险"判若云泥。
唯一留下历史印记的,是依然伫立于通麦特大桥南侧、建于2000年、今已停用的老通麦大桥,在"飞虹"旁颇显"寒酸"。
碰巧,来自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队养护四大队的官兵们正进行排险作业,一位戴眼镜的小伙子用行军铲清理挡墙。
"2000年,易贡塌方形成堰塞湖,摧毁了更早之前的通麦桥,于是在这里搭了一座单向行驶的钢架桥。"这位叫毕长春的小伙子带记者走上老通麦大桥,"这座桥限重限速限行,一次只能过一辆车,往往一堵就是好几公里。"
他手一扬,指向"飞虹","2016年,通麦至105道班段整治改建工程完工通车,路好了,老的钢架桥也被新的悬索桥取代了。"
14公里的"通麦天险",作为川藏公路最后的"卡脖子"路段从此被写进历史。
"过去得走两小时,现在也就十几分钟。"通麦村村委会主任嘎玛次仁感触尤深,"以前出个门比登天还难,现在家家跑运输,不想出门的就开农家乐,游客多得很!"
上车再西行。很快,比"飞虹"更壮观的双塔斜拉桥、迫龙沟特大桥映入眼帘。桥旁,帕隆藏布江画了一个几字形拐弯蜿蜒流过,不复往昔的"咆哮"。
别了,通麦天险。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9年03月29日 06 版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